散播歡樂種子 (修短版)
英國曾進行一項實驗。50名小鎮居民作「散播歡樂種子」的核心成員,由小組專家授予他們10個根據常識和研究得出來的快樂方法,並在實驗前、實驗期間和實驗後評估他們的快樂程度,從而測試這些快樂方法是否可行,結果成功提升了該小鎮的歡樂程度。
以下是專家們總結的十大傳播歡樂方式。
¶ 每日散播一點善意愛心,為他人做點好事
¶ 每周花點時間(約1小時)與親人、朋友長談
¶ 打電話給很久沒聯絡的朋友安排見面
¶ 每日至少有一次向陌生人微笑或說聲好
¶ 栽種一些植物
¶ 睡前數數當日曾接受過大小恩惠(最少3件)
¶ 每日抽點時間讓自己紓懷享受一下
¶ 每周做3次每次半小時的運動
¶ 把看電視的時間減半
哪些因素又不能夠撥動我們的歡樂心弦呢?這方面的研究結果是我們意料之外。
一旦滿足了基本需求,額外收入不能提高你對人生的滿足感。財富增加,人的物質慾望也不斷增加,金錢多了可能只會製造更多的慾望,令人陷入追逐物質的循環。
高教育水平又可否提高我們的快樂指數呢?對不起,原來教育並不是通去快樂之門,高智商(IQ)也不是。青春呢?也不是。
(按:獲得教育 (包括 GMAT MBA繡花整蛋糕打拳 各項) 能增加知識,正確運用知識可豐富生活,一個人擁有豐富嘅生活,我估佢都唔會好愁掛?)
事實上,年長的人比年輕人會有更持續的滿足感,而且年長者較不容易陷入情緒的低潮。美國疾病防治中心的調查發現,20到24歲的人平均每個月有3.4天感到哀傷,65到74歲的人則只有2.3天。
至於婚姻的情形有點複雜,已婚者通常較單身者快樂,但也有可能是因為較快樂的人容易結婚。原來宗教信仰能振奮人的精神,原因是宗教鼓勵人心,人可得到互相支持。
另外朋友也是個不可忽略的因素。2002年戴納與塞利曼的研究發現,快樂程度最高、沮喪跡象最少的學生,他們最顯著共有的特質就是與朋友和家人關係密切、經常共處。
所以要想快樂,就得開展社交技巧、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與社會支持。戴納的結論表明快樂就是「你喜歡目前的生活到甚麼程度」。
快樂就在你身旁,珍惜你的朋友和家人就是最大的快樂源頭。